揭秘“降溫神器”:退熱效果有限 需防過敏掌握時長
“降溫神器”雖有效 醫生提議要少用
新京報記者實測9種降溫工具,清涼噴霧見效最快;專家提示稱存在皮膚紅腫、肌肉痙攣等危險
加濕風扇在“吹風+噴霧”的模式下起到降溫效果。
夏季進入尾聲,但與天高氣爽之間,仍隔著一隻“秋老虎”。為了抗衡炎熱,不少市民購買“降溫神器”尋找清涼,這些工具到底是否好用?近日,記者在網上隨機購買了噴霧、冰墊、加濕風扇等不同類型的9種降溫工具,並對其效果進行了測試。專家分析,這些工具多利用物質相變熱原理,而醫生提醒,若非戶外暴曬,實在不宜多用,部分人群還應嚴防過敏。
■ 實驗樣品
噴霧類:清涼噴霧2種,加濕風扇 親膚類:清涼貼,冷感毛巾,冰絲巾,冰枕,冰墊2種
試驗1
清涼噴霧10秒可奏效
記者共購置了兩款清涼噴霧,分別為進口產品與國內產品,這類噴霧主要噴灑在T恤衫、睡衣等衣物上。
記者掏出一件睡衣,測得布料溫度為27.7℃,在睡衣的三個不同部位,分別噴上兩種噴霧與淨水。10秒後,測得分別噴灑入口噴霧、國產噴霧、清水的布料,溫度為24.3℃、25.1℃、25.3℃,3分鍾後分離為21.7℃、21.8℃、23.2℃。可見此類噴霧能使布料溫度下降,相比一般清水作用更顯著。
此類產品中含有薄荷腦,穿上睡衣,能夠感想到薄荷帶來的稍微刺激,幾非常鍾後,噴霧部位溫度已經回升,但仍有薄荷特有的涼快感。
加濕風扇則能在吹風的同時從中心噴出水霧。在“吹風”與“吹風+噴霧”兩種模式下,記者將溫度計放在離風口約15厘米的位置,測得室溫27.7℃時,“吹風”未給室內帶來降溫,而“吹風+噴霧”在半分鍾將溫度降至21.6℃,3分鍾後降至19.7℃並維持穩定。
實驗2
冰巾冰墊溫度略降更長久
相對噴霧類的產品,親膚類的降溫工具更加豐盛。既有含細小顆粒的冰絲巾、冰墊,也有使用凝膠的冰枕、清涼貼等。這些產品多穩定在一個涼感溫度,並能持續較長時間。
冰絲巾使用前應在水中浸泡,內部填充物質吸水,使得布料膨脹。實驗時室溫為28.6℃,泡水後冰絲巾溫度為26℃左右,將其放置約30小時,室溫變為27.5℃,但冰絲巾的溫度沒有變化。而清涼貼撕開後,溫度堅持25℃左右。
冰墊裏的填充物是一些細小顆粒。
記者還同時對冰枕和兩種冰墊進行測試。丈量時室溫為27.4℃,三類產品的溫度在26.6℃左右,將其浸泡在43℃的水中,數分鍾後,可以摸到其溫度顯明低於水溫。為讓三種產品充足受熱,在水中浸泡30分鍾後取出,此時水溫為33℃,而三種產品溫度仍低於水溫,冰枕和兩種冰墊的溫度分別為28.6℃、29.3℃、27.9℃。
相比之下,冷感毛巾溫度變化較快,常溫下測得其布料溫度為26℃,浸水後鼎力甩動,毛巾迅速降溫,10秒內測得溫度為19.5℃,下降了6.5℃。
■ 剖析
“降溫神器”多為相變熱原理
從與人體皮膚直接接觸的清涼貼、冰墊到冷感毛巾、噴霧,“降溫神器”施展功效的原理畢竟是什麽?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學趙斌介紹,這些工具多是利用物體相變熱原理。
何謂相變熱?趙斌舉例說明,冰在熔化過程中,始終吸收外界的熱量,這些熱量用於損壞固體內的晶體構造,削弱分子的相互作用,因此吸熱時本身的溫度始終保持零度不變。物質在固體、液體、氣體三種不同“相”的轉化中吸收或釋放熱量,便是相變熱。
依據產品介紹,兩種冰墊中均填充相變恒溫資料。趙斌分析,不同產品配方不同,雖無法容易判定其真正屬於什麽物質,但熔點應在30℃上下,人體的溫度足夠使其產生連續相變,這種情形下,人體的體溫被帶走,而皮膚也能感觸這些物質的涼感。“下雪不冷,化雪特殊冷,都是一個道理。”
記者購買了噴霧、冰墊、加濕風扇等9種降溫工具,並對其效果進行測試。本版攝影/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
清涼貼的產品介紹稱,起作用成分為親水性高分子凝膠。這種物質的高分子結構中可以包括大批水分,這些水分持續蒸發,汽化過程中可以帶走皮膚熱量。“如果隻是單純在皮膚上抹水,很薄,很快就會蒸發,不能持續太久。”趙斌說,這種凝膠降溫的原理,歸根結底也是利用相變熱。而冰晶中吸水的顆粒,材質為吸水樹脂,也屬於高分子材料,吸水後與親水性高分子凝膠的作用一致。
清涼噴霧同樣利用液體汽化帶走熱量,但其成分為乙醇(酒精)和薄荷腦,不是單純的水。對此,趙斌分析,薄荷腦雖與降溫無關,但能帶來清涼感,為了保存此成分,商家可能因此選擇乙醇,因為薄荷腦不溶於水。
■ 提醒
降溫工具退熱效果非常有限
這些降溫工具確切能吸收熱量,不外清華長庚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王非以為,作用在人體上,其退熱效果其實非常有限。“好比說清涼貼,和小孩用的退熱貼是一回事,退熱的方式無非是希望血液流過期溫度能降低。”但由於接觸麵積小,流過的血液量有限,對人體中心溫度根本起不到降低效果,隻能感到上舒暢一點。
趙斌也提醒,因為要與皮膚“密切接觸”,選擇產品時需要甄別廠家是否牢靠、材料是否不含有害物質。“我個人不太喜歡這些物質,”他坦陳,如清涼噴霧中的薄荷腦,可能不是天然而是人工合成,存在一定隱患,而乙醇帶有輕微毒性,如無必要,不推薦時常使用。
應用時需防過敏掌握時長
在實驗中測得,這些降溫道具的溫度在25℃-18℃左右,比人體正常體溫低12℃-19℃。這樣的溫差是否適合親膚使用?
王非表現,一般來說,十來度的降溫工具不會對人體造成直接傷害。但要注意,使用者若有過敏、皮膚破潰等症狀,貼清涼貼或噴霧可能會紅腫、起疹子;而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,部分人群也有肌肉受涼後痙攣的可能性。
他同時提醒,市麵上一些冰枕表麵為塑料材質,並不透氣,長時間放在頸部,會影響皮膚的代謝,皮膚較為軟弱的小孩與老人,可能湧現壓瘡、水泡,倡議在枕麵墊上毛巾,不要直接接觸。
清華長庚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劉承認為,在暑熱高溫天氣,假如在戶外暴曬時間較長, 且自身材質強壯,偶然使用關聯不大,但要注意使用的時間不可過長,同時應避開腹部等需要保溫的部位。不過,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,一般不推薦使用這些工具,白叟、小孩、體質虛弱者尤其應該鄭重。
他介紹,此類降溫工具,一般是用於緩解發熱、高熱等症狀。急性關節扭傷24小時之內,可用於冷敷;燒燙傷早期,部分灼熱疼痛也可使用。
對於“秋老虎”期間如何正確降溫避暑,劉承仍推薦較為溫和的方式,如多喝水、綠豆湯、注意彌補電解質等等。秋季溫差相比夏季較大,衣服要適時增減。
新京報記者 戴軒